life
每天 5 小時 ,降到 1.5 小時,這成效很不錯
提供改變要點
FB 本身有上癮機制,壓力越大越會需要癮。我們在台北時每週會開一小罐酒,還常常去買來囤貨。搬到台中後,壓力減少,就不需要這些麻醉品。減壓是第一步
2. 開啟勿擾模式
因為 FB 體驗是沈浸式設計,他沒有斷點,也沒有出口。小說也是沈浸式設計,會讓人廢寢忘食,但小說有結束的時候。
開啟勿擾模式,先建立提醒點。
3. 用小說來替代 FB
打好地基,接下來要運用大腦機制,來克服想滑的癮頭。這部分會是一個挑戰,我決定要用癮頭 pk 癮頭,在 Readmoo 買了有興趣小說,想滑 FB 時候,只要一看到貓咪畫面,就去看一篇小說
4. 告訴自己現在是下班的人
等腦袋迴路建立起來後,可以慢慢擺脫小說,改成看到貓咪畫面,告訴自己現在已經下班了,我是下班的人。
半年努力,效果還蠻好的,提供給想改善滑滑的人。
經過幾年療傷和學習後,最近嘗試將情緒卡導入我原生家庭。
我的觀察是,原生家庭系統,也許是靠責罵吵架在釋放平常累積壓力和情緒。
每次釋放都相當的戲劇化(drama) ,即時沒住在一起,也可以感受到颱風尾的威力。
我的假設是,生活中有很多壓力和情緒,如果可以被指認,當下就能釋放,如果沒有指認,自然會被壓抑成颱風。
認識情緒卡後,將這一套用在我和陳俊嘉身上,有卓越的效果。
如果能導入長輩身上,應該也能發揮消除颱風的效果吧(?
但要如何,讓情緒卡這一套導入長輩的腦袋呢?
成本太高了,需要有一個人隨時在側做服務,心力和時間成本不可行。
也很難,有情緒壓力情況下,人的大腦很難想到可以這樣做。
如果可以讓長輩,對這些感受有多點認識,也許當下就能完成指認。
想到這裡,開始實驗計畫。
我的作法是,先將詞彙編成字卡,加上數字。
數字很重要,因為對長輩來說,講自己的感受是很陌生的行為。但講 1、2、3 很簡單。
想像一個 LINE 的對話群,
1. 當對方開始丟一堆高強度訊息過來時,從中挑選幾張情緒卡,請對方選 1、2、3 。
2. 對方選完後,套入傾聽句型,請對方確認。
3. 情緒卡選完後,再選需求卡。
4. 這一回結束。
a. 間接指認情緒,減少惱羞攻擊。
b.講數字,不是講陌生的詞彙,降低長輩的門檻。
c.簡化步驟,承接情緒的人,只需要將自己當機器人,按照步驟操作,降低回應門檻。
—
實驗下來,意外我家長輩不排斥這作法。
而且還挖出,陳年老問題的最根本需求。和我們過往猜想完全不一樣。過往完全解錯方向
對我來說,是相當大突破,期望未來能將這些字彙導入進長輩的腦袋,讓他們講自己的感受。我們能省下更多猜心的精力,讓生活品質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