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狀況
希望達成的目標
野薑工作室的話
希望能驗整 B2B 市場是可以透過網站獲得名單,如果我能透過自己工作室網站獲得名單,搞清楚這一整組流程。我就能拿這技術,去幫助其他 B2B 市場的公司,打造一個能招募新客的網站。
心智科技
來到收集初訪 20 人階段,招募後有 3 位朋友報名。打算先訪談,鼓勵試用,繼續收集 20 人。調整產品產生效用,將經驗放出來打廣告。
也要開始籌備投稿粉專,投稿粉專兼顧數位樹洞功能、擴散、聚眾。建立好的粉專,會從中招募 TA 試用產品研發。是這事業的一大基礎。
行動派、開副本、 創業路上學習者。以航行在大海眼光看待人生。關注領域有:設計 | 商業 | 心理。 → 歡迎訂閱本站加入 RSS reader → 合作來信:chenyijyun@gmail.com
野薑工作室的話
希望能驗整 B2B 市場是可以透過網站獲得名單,如果我能透過自己工作室網站獲得名單,搞清楚這一整組流程。我就能拿這技術,去幫助其他 B2B 市場的公司,打造一個能招募新客的網站。
心智科技
來到收集初訪 20 人階段,招募後有 3 位朋友報名。打算先訪談,鼓勵試用,繼續收集 20 人。調整產品產生效用,將經驗放出來打廣告。
也要開始籌備投稿粉專,投稿粉專兼顧數位樹洞功能、擴散、聚眾。建立好的粉專,會從中招募 TA 試用產品研發。是這事業的一大基礎。
年輕的我也曾經很懷疑,「我的家庭真可愛」這應該是都市傳說吧,才會被歌頌
但後來,我結婚,身邊朋友有小孩,我理解到
是知識!是能力!是對自己誠實認知!
(錢很重要,但有錢不一定有能力經營家庭)
前陣子還在和朋友聊,欸我覺得,應該要開一些課教人怎麼當男女朋友,怎麼當夫妻。
大家都以為,交往就自然會當男女朋友嗎?結婚了,就自然會當夫妻嗎?有小孩就自然會當爸媽嗎?
No ! 不會
「 經營 」 家庭,是如同經營企業一樣
需要各種知識,各種實作練習,各種casestudy 來學習如何經營。
因為沒有這一套家庭經營學,所以我們都用企業管理方法,轉化成家庭用
這裡是 Ginger 聊聊咖啡館,來到此地都是有緣人,讓我為您煮一杯咖啡吧!如果你喜歡這家咖啡館,你可以 :
1.將網站加入主畫面,不時來逛逛聊聊 iOS加入方法 | Android加入方法
2.留下 email 訂閱,交流經營心得。
這篇實用
我也常和陳俊嘉聊這個,我們的文化,缺少情緒認識這段,會從根本性的將腦袋鎖在一層,上不去了,因為無法察覺冰山下的變化,不知道自己為啥突然難過或是生氣。
不知不覺也搬到台中快 5 個月了耶,搬家真的累,但開始感受到決定好處了。
第一個是空間的餘裕,不用再想如何疊高,如何收納。以前台北客廳是工作室aka 餐廳 aka 運動區 aka 放鬆區。上個廁所還要會車,輪流上。洗碗得去廁所洗。
第二個是心理的餘裕,因為空間餘裕出來了,心理餘裕也出來了。
我們開始處理一些內心疙瘩,有點類似巧克力球,內部包含過往記憶和情緒。
之前在台北,就是用手機去麻痹這些創傷,埋起來不處理。過一天是一天。
最麻煩的還會出現投射,讓不相干的人,承擔壓力。
很高興在年初時候,開始刺破一些巧克力球,讓情緒流出來。
(這也是我這麼在意房子空間原因,這是有相關的!)
最後就是調整身體啦,原本是早上 4 點,小鳥都叫了,才能入睡。現在可以在晚上 12:00 ,碰到枕頭 30 分鐘入睡。這年紀能如此,我已經很感激了。
雖然說感謝疫情有點怪怪,準確來說,是感謝陳俊嘉公司轉型成遠端。但還是感謝這一切機緣可以換地方生活。
實體社交活動是減少,現在花更多時間在商業思維線上認識不同人,這點幫助很大。
我也想慢慢運作幾件事,需要招募有興趣的人一起 Gogo ,詳情看留言~
最近重新看了 《精實創業》
不得不說,年輕的我,只看懂 1% 吧。美國寫書喜歡用一個例子一個例子堆疊,背後原理是藏起來的,需要有足夠經驗的人,才能看得出來。
我一邊看一邊和陳俊嘉說,這概念,根本不是早期菜鳥的我可以掌握的。是需要有買賣基礎,才能走到精實創業這種,創造未來的等級。
1. 賣個人技能生意要起來關鍵 (我本人經驗)
– 定位品牌 tag 每天發文
– 累積作品集
– 尋求介紹、推薦、續約
– 不斷調整客群和工作方式
– 累積信任是關鍵,一開始小小案子都建議收下
2. 電商賣貨 (朋友分享)
– 因為需求和產品明確,差異化蠻重要的
– 但不用堆疊如 tob 單點高信任值
– 在有人流地方賣:市集、蝦皮、露天
– 先累積客戶名單
– 下廣告轉單,繼續累績客戶名單
– 經營客戶名單
– 運費廣告費要抓準
3. B2B 業務開發 (我本人經驗)
– 自家試用調整服務產品
– 找目標客戶群,做第一個案子
– 找類似的,累積合作案例
– 邀請推薦轉介續約
– 信任值要點高,也是要謹慎地維持
4. 開店 (朋友分享)
– 產品力
– 位置人流量
– 客單價
– 店租人事水電進貨總總成本要抓好
5. 精實創業 – 挑戰未知型 (我僅有少部分經驗)
– 開發 → 學習 → 評估
– 先確定問題是否真實存在,有人願意買單嗎
– 基準線 → 調整引擎 → 軸轉
– 基準線是來自基礎的買賣經驗
– 數據和訪談一起並行
小心得是
精實創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創造未來,如果想要做技術風險高,需求未知性高,比較適合走精實創業這方法。
如果是買賣已知需求和市場,不論技能或是產品,也許可以請教前輩,會更快掌握要點。
46鄭安宏、Joyce Ho和其他44人
9則留言
讚
留言
分享
今天婉拒一位來自車廠的新客。
不是我大牌,而是他的需求聽完後,現場操作 Google 表單如何使用就解決了
去年開始,決心要建立野薑的面貌,就常常在婉拒客人。
1. 團隊要承擔的工序很多無法專精
2. 客戶理解成本上升
3. 客戶難以轉介
所以去年,野薑鎖定在幾個 Tag #數位設計、#台式典雅美學、#精緻服務體驗
要怎麼選擇掛在野薑的 Tag ,常常是我晚上睡不著在想的東西。因為要符合我個人心願,也不能太任性要有對應市場。真的非常困難呀。
至於我個版就不管了,雖然大家都說要建立個人品牌,但我真的就很難按耐不住。
一下想做這個,一下想嘗試那個,如果說要有個定位,我覺得我個版會是 #idea的Q比 和大家交流各種想法,比較有意思~
早期我是新手時候,有這觀念,既然都是個人出來打怪,應該就不用管理吧,如果可以節省管理功伕,專注在實作上,這樣不是更好。當然,就是面臨時間到交不出貨,或是被銃康的窘況。也蠻常在接案社團看到這疑問,這幾乎可以說是菜鳥老闆的誤區。